教师“错读”的艺术
发布时间:2014-8-24 21:48:51 浏览次数:252

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《庐山的云雾》第三自然段:

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……

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,加深学生对庐山云雾姿态变幻无常的真切感受,在和学生比赛读书时,于老师很投入,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这一节,仿佛把听者带到了如诗如画的境界,不仔细听,是很难发现其错误之处的。

于老师,您读得那么好,为什么偏偏在末尾处多读了一个字呢?”正当我为他惋惜之时,全班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,我也庆幸学生没能听出来。没想到掌声过后,一个小男孩理直气壮地站起来说:“于老师,您最后一句多读了一个‘座’字。”全场听课教师都为于老师捏了一把汗。只见于老师笑容可掬地说:“我读错了,你为什么还给我鼓掌?”孩子说:“那是因为你前面读得太好了,我们是为你前面而鼓掌。”于老师又反问道:“我看这里把‘一座冰山’换成‘一座座冰山’完全可以。”学生短暂的沉寂后又仔细看了课文,举手辩解道:“这里‘一座座’不恰当,因为文中说眼前刚才是一缕随风飘荡的轻烟,转眼间就变成了一道银河,很快又变成了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,现在应该变成‘一座’冰山,而不是‘一座座冰山’。”台下掌声如雷,全场对孩子精辟的见解赞不绝口,为于老师有意出错而又不留痕迹的高超做法所折服。此时,于老师又配上音乐让学生自己朗读这一节,学生读得入情入境,无一人把末尾句“一座”读成“一座座”。

教师的“错读”是一门艺术,决不是妙手偶得之,而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、独具匠心的体现。有时老师通过故意“错读”,能别开生面地创造出一种活泼的情景,引出学生的问题意识,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,起到优化朗读教学的效果。当然,教师要深入研究和把握这种“错读”的艺术,因文而异,因人而异,切不可为“错”而错,否则会适得其反。